今晚在回想到小學都會寫的作文題目,長大想當什麼人?
沒錯,我從小就是想當一位好音樂老師(但那時我並不是唸音樂班),這是我的第六感深深烙印在我心底。
小學、國中雖然沒有唸音樂班,我可愛的媽咪對我的栽培一樣都沒有少過,鋼琴一對一家教、芭蕾舞、民族舞蹈、聲樂課、樂理課、書法課、畫畫課、大提琴課但除了音樂其他幾乎都半調子,讓我想起來小時候只要我覺得不想學了跟媽咪反應雖然會得到大怒吼,但她還是會順我的意答應我的要求,當然事後如同每個媽媽一樣會碎唸我學東西3分鐘熱度諷刺的話語!
反而唸到我真的有時覺得我真的做事情都三分鐘熱度嗎?
長大後當了媽媽,才理解原來孩子遇到問題總是有抱怨以及逃避,其實原來我自己那時候最需要的其實是鼓勵和相信自己孩子可以做到的力量。
以上其實就是我進入大學以前跟媽咪最深刻的相處之道模式【她會支持我想要的東西,但不會教我堅持的態度】,回想過往我們之間內心的對話很少,雖然給予我最好的物質生活,但忙碌工作也填滿她的生活,雖然是我媽,卻也是離我最遠的距離。
音樂是唯一不管我放棄幾次就不知為何又會再重燃我的興趣,或許音樂是我求學中最會被大家所看見優點的地方,例如:上音樂課由我幫老師伴奏帶領同學合唱、樂團課總是出盡風頭、家教老師也常說你很有天分,彈得很好聽之類的話語,現在想起來我會放棄其實不是我不喜歡音樂,而是這中間的環節沒有延展性。(沒有人幫我做下一步的計畫,就是單純喜歡上課、喜歡彈琴,一開始這樣就夠了,但3年或4年後呢?一直在自己的視野裡面,好嗎?)
直到上了高中音樂班我突然理解到以前的求學階段中我為何感到空虛不滿足和缺乏毅力,和過度的自我感覺良好,上了音樂班才讓我瞭解到自己的不足,好多觀念都是我不懂的,我不能說以前老師不好而是鋼琴老師只教我視譜彈出音符,彈我開心的曲子但........
少了帶我進入其他作曲家的世界
少了樂理知識的運用
少了認識彈琴以外音樂相關的知識
少了對於舞台上的經驗
少了用自己耳朵聽真正的音樂
而母親知道要付學費上課,但少了她的陪伴,久了,不理解我會遇到的問題和學習認知上差異性越來越大,所以我後來我從大學開始教學生賺錢就是為了去求學和找尋適合我自己的老師,不再一昧地抱怨媽媽要幫我找更好的老師,而是存錢負擔自己所有想要的滿足。
現在對於這些歷程充滿感謝,讓我體會到學習背景不同造成什麼差異?
內心深處也充滿正向能量,那時我告訴我自己,我要當一個好老師!
而這好老師不是常常說學生你好棒,而是懂得在你不同的學習階段給予每個階段的養分,
讓父母彼此交流沒有斷層,從中讓孩子自己提升內心靈魂的重量而獲得到自信與滿足!
所以我敢說我沒有學生學琴會說:『媽,我學琴都是為了你,我根本不想彈琴!』
以上這句話是我以前在YXX工作時期最常聽到學生抱怨媽媽的話,至今讓我成為借鏡,
而會造成這樣的說法的孩子,就是教育過程中出現了與父母溝通上的裂痕所造成。
也因此開始在心裡期待著,有一天
《我能打造出自己的音樂工作室》希望我教出來的孩子都能真心喜歡音樂
所以媽媽,謝謝妳生下我,讓我叛逆的做我自己。